茗茶文化网

当前位置:

茗茶文化网

>

文化

>

茶与佛教

茶与佛教

日期:2025-02-23 02:42:02 浏览:3

与佛教,“因缘”深长。自古就有“茶禅一味”的说法。

佛教是公元前6-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(在今尼泊尔)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。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。

西汉末年,佛教传入我国以后,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,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。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,“过午不食”,不可饮酒,戒荤吃素,以求解脱。要求做到: “跏趺而坐,头正背直,不动不摇,不委不倚”。因而,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,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“过午不食”的营养。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,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,自然使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。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指出,茶味至寒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古人认为,茶能清心、陶情、去杂、生精。具有“三德”:一是坐禅通夜不眠;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,轻神气;三是“不发”,能抑制性欲。而中国禅宗的坐禅,很注重五调,即调食、调睡眠、调身、调息、调心。所以,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。从而,茶叶成了佛教的“神物”。

茶与僧人生活的关系很密切,有明确文字记载的,可上溯到晋代。东晋高僧怀信在《释门自镜录》中说: “跣定清谈,袒胸谐谑,居不愁寒暑,食不择甘旨,使唤童仆,要水要茶。”其中就有此意。又据《晋书·艺术传》记述,东晋敦煌人单道开,在后赵都城邺城(今河南临漳)昭德寺修行时,室内坐禅,昼夜不眠,“不畏寒暑”,诵经四十余万言,经常用饮茶来提神防睡。唐宋时期,佛教盛行,寺院饮茶之风更烈。唐代封演的《封氏闻见记》写道:“开元中,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,大兴禅教,学禅,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许其饮茶,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。”有的僧人甚至达到“唯茶是求”的地步。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曾书写过一首五绝,诗曰:

七碗受至味,一壶得真趣。

空持百千偈,不如吃茶去。

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亦有诗曰:

今古形殊义不差,

古称荼苦近称茶。

赵州法语吃茶去,

三字千金百世夸。

唐代高僧从谂禅师,常住赵州观音寺,人称“赵州古佛”。由于嗜茶成癖,因此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: “吃茶去”。《广群芳谱·茶谱》引《指月录》载道: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,师问: “新近曾到此间么?” 曰:“曾到。”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 又问僧,僧曰: “不曾到。” 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 后院主问曰:“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,不曾到也云吃茶去?师召院主问曰:”为甚喏。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 “吃茶去”是从谂禅师的机锋语,僧徒们往往通过这些平常的语言就能达到“悟道”的目的。自此以后,“吃茶去”三字,便成了禅林的著名法语。

据宋代钱易《南部新书》记载,唐大中三年时,东郡进一僧,年一百二十岁。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,僧对曰: “臣少也贱,素不知药,性本好茶,至处唯茶是求,或出亦日过百余碗,如常日亦不下四、五十碗。”在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中也记有:“问如何是和尚家风?”师曰: “饭后三碗茶。”饮茶又是寺院佛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同民间一样,宋朝时我国许多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。南宋时,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到天台山万年寺学佛,曾被宋皇朝诏至京师临安(今浙江杭州),作“除灾和求雨的祈褥,显验”,并在浙江余杭径山寺举行盛大茶礼,以示嘉奖。

径山是天目山的东北高峰,这里山峦重迭,古木参天,白云缭绕,溪水淙淙,有“三千楼阁五峰岩”之称,还有鼓楼、大铜钟、龙井泉等名胜古迹,可谓山明水秀茶佳。径山寺始建于唐代。宋开禧年间,宁宗皇帝曾御赐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”。自宋至元,有: “江南禅林之冠”的美誉。径山寺不但饮茶之风甚盛,而且每年春季,经常举行茶宴,坐谈佛经,径山茶宴有一套甚为讲究的仪式,茶宴进行时,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,以表敬意。尔后由茶僧一一奉献给应邀赴宴僧侣和宾客品饮,这便是献茶。僧客接茶后,先打开盖闻嗅茶香,再捧碗观色,接着再是启口尝味。一旦茶过三巡,便开始评论茶品,称赞主人品行高,茶叶好,随后的话题,当然还是颂经念佛,谈事叙谊。

宋理宗开庆元年,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曾来径山寺学取经,拜虚堂禅师为师。学成辞师归国,将径山茶宴仪式一并带回日本,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“茶道”。

佛教兴茶。所以,在许多寺院里,还专门设有供僧侣们潜心念佛和招待施主的“茶堂”,在演说佛法皈戒的法堂里面,备有召集僧侣饮茶的“ 茶鼓 ”。以及特别设有掌管烧水煮茶的“茶头” 和在寺院门前布施茶水的“施茶僧” 。在福建武夷山,还把讲经说法等佛事称作“普茶”。这种风习,一直沿袭至今未绝。

由于佛教推崇饮茶,所以在我国历史上精于茶事、通晓煮茶的高僧不乏其例。唐代名僧释皎然,人称“诗僧”,是陆羽的至交好友,他爱茶、恋茶、崇茶、平生与茶结伴,一生作有许多茶诗。“俗人多泛酒,谁解助茶香?” 是他的名句。五代十国时,吴僧文了,精于煮水烹茶之道,被后人称为“汤神”,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称号。宋代的南屏谦师,深通茶事,自称对点茶“得之于心,应之于手,非可以言传学到者”。就连“茶圣”陆羽,也是寺院出身,虽非僧人,但成年后行迹时常出没寺院,并与许多僧人保持着真挚的友谊。

佛教提倡饮茶,还同许多名茶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我国江南许多名寺古刹,历史形成一种农禅思想,即有专门从事茶作劳动的僧侣。唐代诗人刘禹锡《西山兰若试茶歌》中就有“山僧后檐茶数丛,春来映竹抽新茸”的诗句。唐朝寺院种茶是很普遍的。他们自行种茶,采制茶叶,这就是人们常说“寺院茶”。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,那里生态条件优越,十分适宜茶树生长,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、采制,茶叶品质尤佳,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。如四川的蒙山茶,据传就是由汉代甘露寺的普慧禅师亲手所种的“仙茶”加工而成的。福建的武夷岩茶,相传最初亦是由唐宋以后武夷寺僧采制的。江苏的碧螺春,据说最早是在北宋时,由洞庭山水月僧人采制的“水月茶”演变而来的。还有浙江普陀山的佛茶。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,临安西天目山禅源寺的天目青顶,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,天台万年寺的罗汉茶,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,以及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,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,等等,最初都出自佛门。“天下名山僧侣多”,“自古高山出好茶”,大概这就是名茶与佛教的天然因缘吧!

相关阅读
最新更新
  • 昆明茶城首开“瑜伽茶道”表演
  • 昆明茶城首开“瑜伽茶道”表演
    昆明茶城首开“瑜伽茶道”表演

    昆明最大的茶城——康乐茶文化城举办瑜伽茶道专场表演。本次表演是公司开业庆典的一部分。六名瑜加小姐用精湛的表演诠释了瑜伽茶道的意义。茶道会由瑜伽茶道始创人石鉴先生亲自主持。 瑜伽茶道由著名瑜伽学者石鉴月先生首创。瑜伽起源于印度,茶道起源于中国...

  • 茶馆做起“西”文化
  • 茶馆做起“西”文化
    茶馆做起“西”文化

    近日,在广州一些西式的高级茶饮也慢慢出现在消费者身边,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茶文化。除了在一些精品店可以见到零散的一罐罐的西式茶叶出售外,近日,一些西式茶馆也逐渐出现在大街小巷。一家名为“H-TEA-O”的西茶馆以西方茶文化为主题,淡绿色的墙壁、...

  • “阿婆茶”,民间茶道值得传承
  • “阿婆茶”,民间茶道值得传承
    “阿婆茶”,民间茶道值得传承

    “柴爿响声大,茶水香油糯,阿婆阿婶闲话多。”商榻镇上,住在一条街上的八个老婆婆来到金兰宝婆婆家吃茶。茶水不断添,茶点就是自家腌的咸菜萝卜干,小屋里还不停地传出“哈哈”的笑声。传统已有700年岁月悠悠,转眼间商榻的婆婆们喝“阿婆茶”已有整整7...

  • 饮茶见世界
  • 饮茶见世界
    饮茶见世界

    茶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(茶、咖啡、可可)之一,但各国饮茶的习俗却不尽相同,各有妙处。泰国人喝冰茶 泰国人饮茶的习惯很奇特,他们常常在一杯热茶中加入一些小冰块,这样茶很快就冰凉了。在气候炎热的泰国,饮用此茶使人倍感凉快、舒适。埃及人喝甜茶 ...

  • 茶礼:心禅合一出好茶
  • 茶礼:心禅合一出好茶
    茶礼:心禅合一出好茶

    如今,爱品茶的人是越来越多;以茶会友的人,也越来越多,但却不容易喝到好茶了。不管上哪家酒楼,餐前的上茶,是档次的象征,是礼仪的必须,自然不该小觑。然而,不管你要了怎么样高贵怎么样豪气的茶水,总不见服务小姐将它们泡好斟上。不管是放入普洱、碧螺...

  • 水品普洱
  • 水品普洱
    水品普洱

    普洱现在吵得热火朝天很多人看到或听说普洱茶的种种好处,急欲更进一步了解此物,品味真正“陈香”茶的味道。看他们迫切又认真的样子,不由想起原来西安城普洱茶乏人问津,多数人对它认知仅止于一沱沱、黑乎乎、熬着喝、有点苦、能解腻,而西安人初尝此茶多是...

    热门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