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宋代,文化魅力独树一帜,在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已然达于顶峰。
在宋代,科学技术亦是集大成者,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衣、食、住、行等社会生活;而科学技术又与哲学、文学、史学、音乐、艺术等领域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。
在宋代,生活即是美学。
他们“抚琴、调香、赏花、观画、弈棋、烹茶、听风、饮酒、观瀑、采菊、写诗和绘画”,生活里的种种情趣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,并被诗书画一一记录下来。
宋 赵佶《文会图》
陆羽写《茶经》时是在唐代中叶,当时喝茶已经很普遍了。上至皇宫,下到平民百姓,人人都喝茶。
到了宋代,喝茶更是一种全民风尚。宋代人有钱有闲,喝茶不仅要“拉花”,还爱“斗茶”。
斗茶和品香、插花、挂画并称为“四大雅事”。就连宋徽宗也沉湎其中。
千年后的今天,我们之所以能对宋代茶事津津乐道,有一部分得归功于宋代的文学家们。因为宋代的文豪们不仅喝茶,还将茶写进了诗里,其中最为典型的非苏东坡莫属。
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书、画、散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苏东坡的诗里,茶都有哪些神奇妙用。
1、驱除疾病
“何须魏帝一丸药,且尽卢仝七碗茶。”
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,以病告假,独游诸佛。这天他先后饮了七碗茶,颇觉身轻体爽,病已不治而愈,便作了这首《游诸佛舍,一日饮酽茶七盏,戏书勤师壁》。
昔魏文帝曾有诗云:“与我一丸药,光耀有五色。服药四五日,身体生羽翼。”但对苏东坡来说,卢仝的“七碗茶”更神于“一丸药”。此外,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“瘴气”:“若将西庵茶,劝我洗江瘴”,“同烹贡茗雪,一洗瘴茅秋。”
2、提神醒脑
“浓茗洗积昏,妙香净浮虑。”
虽然现代医学健康不提倡饮用浓茶,但是在苏东坡看来饮用浓茶能清洗久积的昏沉,驱除忧虑。
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作用:茶叶中的咖啡碱具有提神醒脑、消除疲劳的作用,对一些人来说香气还能理气、舒心、解郁。
3、除烦去腻
“除烦去腻,不可缺茶,然暗中损人不少。吾有一法,每食已,以浓茶漱口,烦腻既出,而脾胃不知。肉在齿间,消缩脱去,不烦挑刺,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。
率皆用中下茶,其上者亦不常有,数日一啜不为害也。此大有理。”
这篇《论茶》摘自苏东坡所写的文言轶事小说《仇池笔记》,里面描写了茶叶的功效与作用,是苏东坡自创的一种饮茶方法。放在现代科学来看,也具有一定合理性。
4、托物寓意
“要知冰雪心肠好,不是膏油首面新。”
公元1090年春,福建壑源山上的第一批春茶刚制作出来,在福建任转运的好友曹辅便给苏东坡寄了些新茶,并依当时文人交往的惯例附了一首七律。
苏东坡喜尝佳茗后作了这首和诗。不仅夸了茶,还反讽了涂脂抹粉的“假”美,是说茶饼外面涂得很漂亮,里头不见得好。这首诗的结句更是精妙,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至今广为流传。
苏东坡的一生,足迹遍及各地,写了近百首咏茶诗词。
现代学者刘学忠先生说过:“宋代饮茶人生的典型代表是苏东坡。茶的面目、精神在白居易那里还是朦胧的,到了苏东坡便明朗清晰起来了。
白居易还是‘留一半清醒一半醉’的茶酒互补人生,苏轼则纯乎是茶的人生。”
斯人长已矣,但诗词佳茗长存。我们在袅袅茶香茶里循着诗词,似与近千年前的文坛大家有了照面。
虽不能及,心向往之。
昆明最大的茶城——康乐茶文化城举办瑜伽茶道专场表演。本次表演是公司开业庆典的一部分。六名瑜加小姐用精湛的表演诠释了瑜伽茶道的意义。茶道会由瑜伽茶道始创人石鉴先生亲自主持。 瑜伽茶道由著名瑜伽学者石鉴月先生首创。瑜伽起源于印度,茶道起源于中国...
近日,在广州一些西式的高级茶饮也慢慢出现在消费者身边,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茶文化。除了在一些精品店可以见到零散的一罐罐的西式茶叶出售外,近日,一些西式茶馆也逐渐出现在大街小巷。一家名为“H-TEA-O”的西茶馆以西方茶文化为主题,淡绿色的墙壁、...
“柴爿响声大,茶水香油糯,阿婆阿婶闲话多。”商榻镇上,住在一条街上的八个老婆婆来到金兰宝婆婆家吃茶。茶水不断添,茶点就是自家腌的咸菜萝卜干,小屋里还不停地传出“哈哈”的笑声。传统已有700年岁月悠悠,转眼间商榻的婆婆们喝“阿婆茶”已有整整7...
茶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(茶、咖啡、可可)之一,但各国饮茶的习俗却不尽相同,各有妙处。泰国人喝冰茶 泰国人饮茶的习惯很奇特,他们常常在一杯热茶中加入一些小冰块,这样茶很快就冰凉了。在气候炎热的泰国,饮用此茶使人倍感凉快、舒适。埃及人喝甜茶 ...
如今,爱品茶的人是越来越多;以茶会友的人,也越来越多,但却不容易喝到好茶了。不管上哪家酒楼,餐前的上茶,是档次的象征,是礼仪的必须,自然不该小觑。然而,不管你要了怎么样高贵怎么样豪气的茶水,总不见服务小姐将它们泡好斟上。不管是放入普洱、碧螺...
普洱现在吵得热火朝天很多人看到或听说普洱茶的种种好处,急欲更进一步了解此物,品味真正“陈香”茶的味道。看他们迫切又认真的样子,不由想起原来西安城普洱茶乏人问津,多数人对它认知仅止于一沱沱、黑乎乎、熬着喝、有点苦、能解腻,而西安人初尝此茶多是...